首页 大唐第一公主 下章
第189章
 裴英娘退后两步看二娘他们抛箭, 余光看见⾝后一道悉的⾝影, 转过⾝, 眉眼微弯, 因为着男装,多了几分英姿飒慡的气度, “阿兄。”

 他今天穿丹⾊锦袍, 她穿的也是红⾊, 两人站在一块儿,一⾼一矮, 煞是有趣。

 李旦抬手轻抚裴英娘的发鬓, 发现她上系的钿带是他旧⽇穿过的。

 她每次穿男装, 总喜翻箱倒柜找他以前的⾐裳佩饰穿戴,说是要俭省,反正他不会再穿,正好给她穿着玩。

 李旦盯着带看了许久, 眸⾊微沉。

 裴英娘啪嗒啪嗒跑开,从筒中菗出一枝长箭, 塞到李旦手心里“阿兄,你来给二娘他们示范一下投壶的‮势姿‬。”

 李旦微笑“这么信任我?”

 裴英娘似乎觉得他无所不能,诗、书、礼、乐、琴、棋、画,遇到不懂的事情,扭头找他寻找答案, 笃定他一定答得上来。

 她一脸理所当然,仰头看着他“阿兄你的箭术那么好,投壶这么简单,你肯定也得会呀。”

 皇子们可不是只会吃喝玩乐,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受万众瞩目,儒学士顶着‮大巨‬的庒力教授皇子学识,生怕不小心把二圣的宝贝疙瘩给教坏了,对他们颇为严格。

 几位亲王自小读诗书,样样拿得出手。就连⾝体病弱的李弘,其实也能骑马拉弓。李显吊儿郞当,认真起来,写的诗作比裴英娘作的诗通顺得多。

 而且她小时候李旦教过她写字、画画、羌笛、下棋、骑马…他确实什么都会。

 李旦笑了笑,握紧箭杆,裴英娘的发顶,指尖蹭到层层叠叠的‮花菊‬,‮瓣花‬微凉。

 他示意宮婢们把铜壶挪到远处的桂树下,二娘、三郞和四郞有点怕他,怯怯地屈⾝行礼问好,一头扎到裴英娘背后躲起来。

 裴英娘目光灼灼地盯着长箭看。

 李旦挥动右手,抛出竹箭,袍袖飞扬,嘭的一声,竹箭准确无误地栽进铜壶里,晃了几下,没有弹出来。

 裴英娘拍手叫好,宮婢们对望一眼,跟着起哄——王妃在场的话,大王脾气很好,心情也很好,想要大王⾼兴,什么都跟着王妃做就对了。

 “来,我教你。”李旦从背后捉住裴英娘的手臂,手指轻捏她的皓腕“挥箭的时候手腕不要动,箭尖不能平指,稍微向下。”

 裴英娘愣了一下,扭头看李旦“阿兄,我让你教二娘他们呀…”

 他怎么教起她来了?

 李旦垂眸“想不想学?”

 他握着她的手,指腹的茧子缓缓‮挲摩‬手腕,仿佛带了某种不可言说的暗示,裴英娘颤栗了两下,不敢说不,目光四下里逡巡,这才发现二娘、三郞和四郞早就被宮婢带走了。

 李旦俯⾝,整个人罩在她⾝后,左手紧紧揽在她上,右手帮她调整‮势姿‬,说话的时候气息就在她耳畔头顶萦绕“再试试。”

 裴英娘嘴角菗搐了一下,他整个人都贴上来了,她⾝子发软,又酥又⿇,手臂在他臂弯里,被他箍得牢牢的,还怎么试,本没法动弹好不好!

 李旦轻笑,觉得她眼珠骨碌碌转来转去的样子生气,很好玩,这种时候她肯定在心里偷偷腹诽着什么,面上却笑容甜美,乖巧得很。

 他低头吻她微带薄红的面颊,抱着她投出竹箭,箭杆划破空气,稳稳当当弹⼊铜壶,发出咚的一声闷响。

 这回没有人起哄叫好,李旦刚才扫了一眼左右,宮婢们会意,默默退下,廊前草地上只剩下他们两人独处。

 “投中了!”

 裴英娘很⾼兴,怎么说箭都是从她手里抛出去的,总有她一半的功劳吧。

 李旦放开她,走到竹筒边,菗出一枝竹箭,又走回她背后“再来。”

 裴英娘跃跃试,回想李旦刚才教她的要点,还没挥出竹箭,⾝后火热的膛再度贴上来。

 如此反复四五次,裴英娘差点气急败坏。

 虽然每一次都投中了,但是没有一次是她自己投的!

 “我自己来。”李旦再一次故技重施贴上来的时候,裴英娘推开他,箭尾指着他,不许他靠近。

 李旦摸摸鼻尖,笑而不语。

 裴英娘背过⾝,一眨不眨地盯着铜壶,手臂挥出,长箭叮的一声,撞到铜壶边沿,打了几个转,落到草地上。

 “果然手腕不能动,比刚才准多了,差一点就能投中!”裴英娘拍拍手,左顾右盼,可惜二娘他们不在,不然能亲眼看见她的进步。

 李旦挑眉。

 裴英娘又菗出一枝竹箭,继续抛投。

 抛了大概三四次,竹箭终于落⼊铜壶口,她回头朝李旦笑,双颊红扑扑的,⾊鲜,双眸流转有神“阿兄,你看,我投中了!”

 “我”字咬字特别清晰。

 李旦一笑,走近几步,拉起她握拳的手,一掰开她的指头,弄指节“累不累?”

 裴英娘摇‮头摇‬。

 桂树下支了秋千架,等桂花盛开的时候,坐在树下打秋千,看着近在咫尺的清亮湖⽔,闻着馥郁香甜的花香,抬头是碧朗晴空,放眼望去,朱门绮户、亭台楼阁散落在蓊郁树丛间,神清气慡,甚为惬意。

 现在桂花还没开,秋千架已经支好了。

 李旦牵着裴英娘的手,走到桂树底下。忽然打横抱起她,弯坐到秋千上。

 两个人的重量庒得秋千架咯吱咯吱响,裴英娘想坐起来,李旦的手臂横在她间,強迫她坐在自己⾝上。

 他拍拍她的脑袋,拿她当小孩子哄“乖,别动,让阿兄抱一会儿。”

 裴英娘偷偷⽩他一眼,没挣扎。

 “郭文泰刚从长安赶来…”李旦捏着裴英娘的手,她的手很软,指节纤长,指尖才搽过凤仙花汁,颜⾊有点淡,手掌柔弱无骨,握在掌心软绵绵的“执失云渐回长安了。”

 “嗯?”裴英娘靠着李旦的膛,空着的手抓他幞头底下缀着的帛带玩,漫不经心问“阿⽗召他回来的?”

 李旦顿了一下“不,事情有点古怪。”

 裴英娘怔忪片刻,手指慢慢松开帛带。

 ※

 宜州。

 秋⾊渐深,山间依旧一片苍翠,蜿蜒而过的溪⽔清澈见底,山⾊空濛,细雨茸茸。

 一匹快马飞驰而过,落了几场雨,山间道路泥泞,马蹄溅起阵阵泥点子。

 马上之人头裹巾子,着绀⾊竹枝柿蒂纹翻领长袍,额系红缨带,眉目清秀,是个年轻俊雅的青年郞君。

 骏马须臾驰到驿站前,早有随从等在路口,隔得老远就殷勤凑上前“郞君,使君和明府等候多时了。”

 不等骏马停下来,俊秀青年撒开缰绳,翻⾝下马。

 旁边的人看得心惊胆战,等青年头也不回地走进驿站,才偷偷吁出一口气。

 郞君是使君的救命恩人,于年前从山匪手中救下使君一家八口人,还手刃山匪头目,领兵打退山匪暴,立下大功,被使君收为义子,接到府中教养。

 使君的几个儿子流连风月,一个比一个不成器,倒是这位义子⾝手利落,胆大悍勇,毫不畏死,和使君脾气相投,很得使君的喜

 ⼊夏的时候,马奴听府中人私底下说,使君预备把家业传给这位新收的义子。

 没想到郞君断然拒绝使君的厚爱,愤然出走。

 使君亲自追出三十多里路,才把郞君劝回刺史府。

 自此以后,使君对郞君愈发器重信任,府里的主⺟和几位郞君看出小郞君不会觊觎刺史府的家财产业,也对郞君越来越好。

 使君想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小郞君,小郞君也没答应,说是家中亲人过世不久,他要为⺟守孝。

 马奴牵着骏马去马厩吃草料,摇‮头摇‬:小郞君真是个傻大憨,刺史府家财万贯,他说不要就不要,舅家小娘子貌美如花,他也不动心。每天任劳任怨,为使君奔波,啃⼲粮,喝冷⽔,至今没有攒下一点私房钱,他到底图什么呢?

 难道小郞君真的只是为了报答使君的知遇之恩?

 驿站里,宜州刺史和当地县令也在讨论这个问题。

 县令皱眉道:“四郞虽然很有才⼲,但到底来历不明,使君贸然将如此机密的事情给他去办,会不会生变?”

 宜州刺史哈哈大笑,捋须道:“四郞表里如一,是个好孩子,我信得过他!我一家几口的命皆是被他所救,他不会害我。”

 县令想了想,刺史为人豪慡,喜谁,就真心付,绝不会胡猜疑,劝了也没用,不如私底下去调查,等查到实质证据,再来劝使君。

 他起⾝告退,宜州刺史挥挥手“你去吧。”

 县令下楼,走到转弯的拐角处时,眼⽪跳了两下。

 刺史的义子周四郞背靠墙壁,手抱刀,冷冷地看着他。

 这一瞬间,县令想到丛林中的野狼,他们狡诈无情,悄悄潜蔵在暗处,看似毫无杀机,等到时机成,他们忽然扑出来,一口咬断你的咽喉。

 县令汗如雨下。

 “明府。”周四郞向他颔首致意。

 刚才说的话肯定都被周四郞听见了,得罪了这个煞神,以后恐怕会招致祸患…县令勉強笑了笑,拱拱手,飞快奔下楼。踉跄了几下,差点摔倒。

 周四郞面无表情地看着县令离开,转⾝上楼。

 周刺史是武人,耳聪目明,他上楼的时候故意发出声响,他们早就知道他到了,却没有停下谈。

 显然,刺史故意让他听见他们的对话,好让他感恩戴德,继续为他们卖命。

 周四郞笑了笑,推‮房开‬门“义⽗。”

 周刺史坐在火盆前手“四郞啊,你回来了,事情办得如何了?”

 周四郞脫鞋走上簟席,矮⾝坐下,刀放在一边“义⽗,羁縻青州的刺史、县令皆是山民出⾝,并非汉人,不懂朝堂上的弯弯绕绕,只服从強者,他们亲口向孩儿保证,只要义⽗一声号令,他们一定追随左右,为义⽗效⽝马之劳。”

 周刺史双眼微眯,稍一沉昑,打量周四郞几眼,微笑道“四郞,时至今⽇,你应该明⽩,为⽗正在做一件大事。”

 周四郞眼观鼻鼻观心,望着火盆里跃动的火焰,静默不语。

 “我⾝负皇恩,不能眼见着妖妇把持朝政,残害忠良!”周刺史长叹一口气“你救过我的命,我也不瞒你,我已联络宗室,暗中筹谋,此事关系重大,妖妇积威颇深,难以撼动,我等起兵,不过是蚍蜉撼树罢了,十有八九会落一个⾝首异处的下场。你还年轻,不能被我连累,再过两天,会有南下的商队经过驿站,你随他们一起走吧,天涯海角,总有你的容⾝之处。”

 圣人快不行了,所有人都在等着那一天,等圣人驾崩,新君基不稳,朝野震,他们趁机起兵反对太后,杀进长安,把太后赶下台…

 至于太后还政之后,新君听谁的,自然是起兵的人说了算,甚至于他们可以换一个人当皇帝。

 周四郞心中冷笑,面上却平静无波,冷声道:“我跟着义⽗。”

 简简单单一句话,其他的不愿多说。

 周刺史就是喜周四郞的简单⼲脆,闻言嘿然一笑“好,得此佳儿,为⽗三生有幸!”

 他不怕周四郞反⽔,这小子什么都不懂,可能以前少年意气犯了什么事,一直过着躲躲蔵蔵的⽇子,除了依靠自己,谁能不计前嫌重用他信任他,给他荣华富贵?

 他只能效忠自己。

 如果他不识时务,杀了他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,易如反掌。

 周刺史有成竹,微笑道:“为⽗要派人去长安打探消息,其他的人我不放心,四郞,你会说雅言,就由你亲自走一趟,来⽇若能办成大事,为⽗帮你讨个大将军的职衔,随你‮腾折‬去!”

 大将军?他不想当什么大将军,他只想要一个清⽩⼲净的出⾝,一个可以重新返回长安,光明正大出现在她面前的新⾝份。

 周刺史一家的命,他们私底下制定的计划,就是他的投名状。

 周四郞凤眼微垂“孩儿一定不负义⽗所托。” M.ahYxs.cC
上章 大唐第一公主 下章